眼下,全球AI基础设施的钱潮正汹涌而来,那架势,简直是前所未有。这股热浪的规模,已经悄悄逼近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的历史高点,金融圈里的大佬们都开始坐不住了。
高盛、摩根士丹利还有美银,这几家响当当的金融机构,最近罕见地联手敲响了警钟。他们说,这场对AI算力与硬件的疯狂砸钱,可能藏着一个被大家严重低估的风险:资产折旧。
今年上半年,全球AI基础设施相关的资本开支,已经飙到了1800多亿美元,直接刷新了历史纪录。这可不光是钱多得没处花,更预示着一场残酷的市场价格战,可能很快就要打响了。
大厂的秘密账本
亚马逊、微软、谷歌和Meta这些科技巨头,正把全部身家都押在AI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你去看他们的财报,实际投入的数字,远比你看到的要多得多,简直是冰山一角。
融资租赁和那些长期承诺合同,成了这场隐形扩张的“幕后推手”。这些科技大佬们手里,握着超过3350亿美元的租赁承诺,那可是未来要实打实付出去的巨额成本啊。
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到2027年,顶级科技企业的资本开支占销售收入比重,将达到26%。这个比例,已经快赶上互联网泡沫时期32%的水平了,比传统能源业最辉煌的时候还要高出一大截。
拿微软和甲骨文来说,到2026财年,如果把融资租赁也算进去,它们的资本密度,可能会分别飙升到38%和58%。这意味着,未来的财务压力,简直要让人喘不过气来。
全球数据中心的扩建潮,从2024年开始明显加速。IDC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新建或扩建的数据中心数量,直接同比暴增了41%。这架势,就像是大家都在抢着盖房子。
这些砸进去的巨额投资,大部分都还没开始计提折旧成本呢。亚马逊2023年在建工程余额,同比激增了60%,直接冲到了170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谷歌同期在建工程余额也增长了40%,达到150亿美元。这些还没折旧的“在建工程”,被金融圈的人形象地比作“定时炸弹”,因为它们已经锁定了未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业内普遍预计,从2026年开始,这些资产将大规模计提折旧,到时候,企业的利润表上,恐怕会吃到一个“迟到的冲击”,那感觉,肯定不好受。
折旧这把刀
AI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比传统的IT资产短得多。GPU和AI专用芯片的技术更新速度,简直是日新月异,以前五年折旧的周期,现在看来简直是个笑话。
美银预测,2024到2025年,谷歌、亚马逊和Meta的资本开支增幅,将分别达到56%和63%。这摆明了告诉我们,未来的成本,还会继续往上涨,没有尽头。
亚马逊已经在2025年第一季度,把一部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使用寿命,从6年缩短到了5年。公司很可能还会继续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IDC预计,未来AI服务器的主流寿命,将进一步缩短到3到4年。设备寿命一短,意味着折旧费用会加速确认,利润压力也会提前到来,真是让人头疼。
科技巨头过去那些通过延长硬件折旧年限来“平滑”财务报表的把戏,现在看来是玩不转了。到2027年,这三家公司的折旧费用,预计会比市场普遍预期多出164亿美元。
其中,谷歌要多出70亿,亚马逊多出59亿,Meta多出35亿。摩根士丹利强调,AI资产这种高折旧、快淘汰的特性,很可能引发一场行业性的盈利修正潮,谁都跑不掉。
算力过剩,要打价格战了?
全球AI数据中心的扩建态势,现在看来已经有点失控了。Meta在2024年宣布要建好几个千兆瓦级的超级数据中心,计划在2026到2029年陆续投产,那算力,简直是海量。
甲骨文和OpenAI合作的Stargate项目,投资规模更是高达5000亿美元。这个项目预计在2028到2029年间,将带来巨量的AI算力,到时候,市场会是什么光景?
顶级咨询机构Gartner预警,2027年前后,全球AI算力供应,将首次超过高价值AI服务的实际需求。这意味着,市场供需关系将彻底反转,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
AI大模型技术现在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产品之间的差异性,正变得越来越小。云服务也正一步步走向“商品化”的阶段,这意味着,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一旦市场供需关系由“卖方”转为“买方”,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了,那场面,肯定会很惨烈。摩根士丹利和美银都预测,2027年,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真正分水岭。
届时,行业内的供需失衡,将引发史无前例的价格厮杀。为了维持数据中心的利用率,那些激进的定价策略,可能将行业利润率压缩到历史最低点,想想都让人捏把汗。
不止烧钱,还有烧电烧心
在这场全球性的AI基础设施竞赛中,虽然巨头的资本优势很明显,但风险也在成倍放大。融资租赁、在建工程、折旧周期缩短和产能过剩等,每一项都可能成为行业洗牌的导火索。
从2025年开始,AI数据中心的能耗、芯片供应链以及运营维护等成本,都在持续攀升。国际能源署(IEA)2024年7月的报告指出,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2026年将突破1000太瓦时。
这个用电量,比2023年增长了近70%,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如果供需反转导致价格战爆发,大型科技公司的盈利底线,恐怕会被彻底重新定义,后果不堪设想。
监管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欧盟、美国商务部等机构,正在酝酿出台针对AI基础设施能耗与安全的新规。这些潜在的新规,可能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在多重压力交织下,谁能在这场AI资本狂潮中保持领先地位,目前看来,还真是个未知数。这场仗,才刚刚开始,谁胜谁负,真的不好说。
笔者以为
面对AI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复杂挑战,科技巨头们必须看得更远,不能只顾着短期的市场份额争夺。深入评估并有效管理风险,探索更可持续的投资与运营策略,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历史上泡沫破裂的覆辙,实现AI产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华亿配资-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杭州股票配资网-按天十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