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棋局,正以一种近乎撕裂的方式演进。一边是多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力承认巴勒斯坦国;另一边,是以色列用更强硬的军事计划,回应整个世界。8月11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正式宣布,将在下个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这颗投入中东浑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几乎就在澳大利亚宣布消息的同一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布了其最新的军事行动计划。这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一个指向政治解决,一个指向军事占领,清晰地勾勒出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径,也预示着国际社会与以色列现政府之间裂痕的加深。
多米诺骨牌正在倒下
澳大利亚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更不是孤立之举。它像是被推倒的一块关键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在堪培拉官宣后不到一小时,新西兰外长彼得斯便表态,新西兰也在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在9月公布最终立场。
放眼全球,这股浪潮早已涌动。上个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已明确表示,法国将在9月联大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首相斯塔默也宣布了类似计划,前提是以色列同意停火并允许联合国援助进入加沙。加上此前全球已经承认巴勒斯坦的147个国家,一股强大的外交压力正在形成,目标直指“两国方案”的落地。
阿尔巴尼斯强调,这是“人类打破中东暴力循环的最大希望”。为了推动这一进程,澳政府声称已获得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多项承诺,包括实现非军事化、举行大选、停止向囚犯支付报酬以及继续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哈马斯不能参与巴勒斯坦未来的治理。
外交施压还是火上浇油
为什么是现在?许多人认为,这股外交浪潮,正是被以色列的强硬姿态“逼”出来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就直言,这一决定是由于内塔尼亚胡无视国际社会要求其遵守法律和道德义务的呼吁。
最新的导火索,是以色列安全内阁在8月8日批准的计划:准备接管加沙城。消息一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联合国安理会为此紧急召开公开会,除了美国之外,所有成员国都表达了谴责或严重关切。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警告,这必将影响欧盟与以色列的关系。德国更是直接,宣布暂停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用于加沙地带的军事装备。
以色列国内的反对声浪同样汹涌。反对党领袖拉皮德直斥该计划是“一场灾难,并将引发更多灾难”,大批民众也走上街头激烈抗议。在内外部的巨大压力下,澳大利亚等国的承认,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最后通牒”,意在将以色列拉回到谈判桌前。
“奖励谋杀”还是“打破循环”
然而,这一系列外交行动在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眼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堪培拉官宣前就猛烈抨击,称各国认为此举能换来和平是“妄想”,这种行为不仅“荒谬”,更是“把下一场战争带得更近”。他坚称,大多数以色列人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以色列绝不会为了“舆论好评”而做出“国家自杀”的决定。
在澳大利亚国内,保守的犹太社区团体反应极为激烈。澳大利亚犹太人协会(AJA)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怒斥这是工党政府在宣告“强奸和谋杀将受到奖励”,是“送给哈马斯的礼物”。他们认为,巴勒斯坦国从未存在,也永远不会存在。
澳大利亚犹太人执行委员会则认为,政府的决定“背叛和抛弃了”仍在加沙受苦的以色列人质,依赖哈马斯的“承诺”只会让其重新武装,为下一场战争创造条件。这种撕裂的情绪,凸显了问题的极端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也揭示了以色列与其传统盟友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尽管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美国没有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但民意却在悄然改变。盖洛普最新的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率已从冲突初期的50%骤降至32%,而反对战争的比例则上升到60%。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内塔尼亚胡本人在美国的不支持率,已经攀升至52%,创下了盖洛普自1997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这表明,即便美国政府在官方层面力挺,其民意基础也正在被侵蚀。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澳大利亚犹太团体都持相同立场。澳大利亚犹太人委员会就认为,仅仅承认巴勒斯坦国还远远不够,他们呼吁政府立即实施武器禁运,并暂停与以色列的所有军事合同。这种内部的分歧,恰恰说明了当前局势的棘手程度,即便是同一群体,对于如何实现和平与安全,也存在着天壤之别。
持续了77年的巴以冲突,似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正在用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政治工具,试图强行扭转局势,避免其滑向更深的深渊。他们相信,漫长的等待已经耗尽了所有耐心。
但以色列现政府显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恐怖主义的妥协,是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当外交斡旋与军事行动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狂奔时,和平的前景显得愈发渺茫。阿尔巴尼斯说他与内塔尼亚胡进行了“长时间”且“礼貌”的讨论,但这种“礼貌”之下,是双方根本无法弥合的巨大分歧。未来的中东,恐怕很难平静。
华亿配资-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杭州股票配资网-按天十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